竹智多谋 - 以竹代塑|以竹代粮|以竹代饲|以竹代钢|以竹代木|以竹代棉 - 竹产业资源第一平台

昭通市竹产业发展: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典范

昭通竹产业的转型故事,是生态经济双赢的鲜活案例,贫穷村落如盐津红碧村、镇雄碗厂镇的蜕变,展示了规划与施策的威力。昭通的实践不仅为国内绿色转型提供了模板,也为全球提供了宝贵

  位于云贵川三省交汇的乌蒙山区腹地,昭通市正以其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,诠释着自然恩赐与经济发展的完美融合,成为了我国领先的优质小径级笋用竹产业基地。这一转变不仅是经济结构的革新,更是对“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生动注解,彰显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繁荣并行不悖的实践路径。

  昭通的竹产业聚焦于方竹与筇竹两大品种,总面积达到563.1万亩,辐射至9个县(市、区)、96个乡镇、625个行政村,惠及逾530万户、约210万民众。2023年,昭通竹产业收获颇丰,鲜笋产量突破40万吨,综合产值高达137.52亿元,其中一产贡献61.15亿元,二产为28.11亿元,三产则达到了48.26亿元,助力产区平均每户增收超3万元,覆盖区户均增收1.2万元以上,为巩固扶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。

  昭通竹产业的蓬勃发展,得益于科学规划与政策的精准落实。《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》和《昭通市加快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(2023-2025年)》等系列文件的出台,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石,明确了方向。在此指导下,竹林面积的扩展、低效林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美化了乡村景观,还强化了竹林生态,使之成为经济效益与环境友好并存的绿色宝藏。

  昭通坚持生态优先,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。科学种植与管理使得竹林面积得以扩大,生态环境得到改善,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,同时助力碳汇增加,对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至关重要。产业的精细化操作不仅提升了竹笋产量与品质,还促进了产品多样化,增强了市场竞争力,推动了加工与服务业的产业升级,实现了产业链的整体增值。

  政府在资金保障上采取多元化策略,整合涉农资金、对口帮扶和金融信贷等,自2018年来,累计30亿余元投入到竹产业发展中,新建与改造竹林462万亩,铺设产业道路与管护道,为林下经济与竹林生态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,勾勒出乡村竹林美景。

  昭通同时注重市场培育与产业链整合,现拥有38家企业(7家为省级龙头)、95个合作社、72个村集体经济体和38户个体大户,2023年设计加工能力达29.36万吨,实际加工量为10.04万吨,竹材加工22.93万吨。企业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,个别大户年收入超180万,竹产业已然是昭通最具特色的高原农业产业。

  品牌建设亦是关键一环。昭通通过有机认证、地理标志注册、标准设立等措施,提升“昭通方竹笋”、“大关筇竹笋”品牌知名度,大关、盐津、镇雄分别赢得“中国筇竹之乡”、“中国方竹之乡”、“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”美誉,昭通竹产业品牌光芒四射,国内外影响力日益增强。

  昭通竹产业的转型故事,是生态经济双赢的鲜活案例,贫穷村落如盐津红碧村、镇雄碗厂镇的蜕变,展示了规划与施策的威力。昭通的实践不仅为国内绿色转型提供了模板,也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的启示,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壮美画卷。


+1
0

好文章,需要您鼓励一下

声明:本文来自于竹智网,作者:小竹子,授权竹智多谋(zzdm.cn)转载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