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智多谋 - 以竹代塑|以竹代粮|以竹代饲|以竹代钢|以竹代木|以竹代棉 - 竹产业资源第一平台

福建延平:以竹代塑引领竹产业绿色转型新风尚

延平区的竹产业转型之路,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。从传统的竹木加工到现代科技的融合,从单一的竹笋销售到多元化产业布局,再到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的探索,延平区正以竹

在中国东南腹地,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,一片浩瀚的竹海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自然韵味,更孕育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。延平,这片被誉为“中国竹乡”的土地,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创新的产业模式,正书写着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,探索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绿色道路。

竹海里的“绿色银行”

在延平区洋后镇,万兴笋竹专业合作社的工人们忙碌于鲜笋的分拣、包装、冷藏等工序,每日出货量高达5万公斤,这仅仅是旺季的一个缩影。这些鲜笋,凭借其上乘的品质和精细的加工,远销长沙、广州、江西、浙江等地,通过电商平台、商超、农贸市场等多元化渠道,将自然的馈赠带给千家万户。合作社理事长赖德东介绍,这里不仅有一套完善的加工流程,更有创新的“产笋带”技术和竹山轨道运输系统,不仅提高了效率,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,笋壳废弃物通过科学应用回归竹林,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。

从一产到多元:竹产业的全面升级

延平区的竹林总面积达到62万亩,作为传统产业的竹木产业,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。延平区林业局通过多措并举,不仅加大了优质竹林资源的培育和开发,还积极推动产业转型,形成了涵盖竹半成品加工、竹工艺品、竹基活性炭、户外重组竹地板、林浆纸等在内的多元化产业链,尤其在“以竹代塑”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,培育了10家“以竹代塑”企业,为环保事业贡献了延平力量。

科技引领,创新驱动

科技创新是延平区竹产业升级的关键。区里积极对接福建农林大学等高等学府,围绕笋竹关键技术、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,至今已取得授权专利52个,授权发明专利9个,制定了多项行业及国家标准。此外,通过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,培养了大批专业型技术工人,为产业输送了新鲜血液。以福建元力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为例,其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的“木质功能吸附材料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”项目,正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。

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:绿色发展的新引擎

延平区在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,也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和森林康养产业,开辟了乡村振兴的全新路径。2023年,全区新增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个,总面积达到110万亩,产值高达8.35亿元,惠及众多农户。与此同时,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,2022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,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,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竹林碳汇:绿色低碳的新探索

在国家“双碳”战略背景下,延平区更是将目光投向了竹林碳汇这一绿色低碳领域。延平区国有林场成功开发了“一元碳汇”项目,覆盖了21228亩竹林,不仅为地区碳汇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窗口,也为竹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价值转换提供了实践范例。

联合社模式:规模经营与农民增收

为了解决分散管理、效率低下的问题,延平区推动成立了合作社联合社,将洋后、大横、塔前等乡镇约2万亩竹林纳入规模经营,有效提升了亩产收益。服务中心的设立,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信息交流和培训的平台,还通过建立笋竹产业微信群等方式,增强了产业凝聚力,让更多农民受益于竹产业的蓬勃发展。

结语

延平区的竹产业转型之路,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。从传统的竹木加工到现代科技的融合,从单一的竹笋销售到多元化产业布局,再到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的探索,延平区正以竹为媒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篇章。在科技的引领下,在政策的扶持下,延平的竹海不仅成为了农民增收的“绿色银行”,更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绿色、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。延平的竹产业转型之路,是中国乡村绿色振兴的一个缩影,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

+1
0

好文章,需要您鼓励一下

声明:本文来自于竹智网,作者:竹智多谋,授权竹智多谋(zzdm.cn)转载发布。